今天是: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新农村建设中职务犯罪案件情况调查及预防设想

〖信息来源:admin〗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发布时间:2008-06-23 〗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中少数国家工作人员经不起权力、金钱的考验,利用人民赋予的职权进行贪污、贿赂、挪用等经济犯罪活动。2006年以来鹿邑县检察院共办理此类案件1416人,其中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资金流失案件13人,农村扶贫救助资金流失案件55人,国家征用农民土地补偿资金流失案件44人,中小学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流失案件44人。

一、新农村建设中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及特点

1、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鹿邑县检察院查办的新农村建设中职务犯罪案件2005年为33人;2006年为55人,是上年的167%2007年为810人,是上年的200%,由此看出,新农村建设中职务犯罪案件件数和人数均有上升趋势。

2、在手段上,途经多手段简单。一是采取收入不记帐,虚报冒领等手法。二是利用吃喝招待名义,少支多报,虚支重报的手段侵占公款。三是采取套取、骗取、强占等方式。如县农业局副局长王某与该局“阳光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某、农业技术学校校长费某3人以伪造农民工培训名单和个人培训档案为手段套取国家“阳光工程”资金;该县贾滩乡大宋行政村支书宋某之弟在该乡中心学校工作人员将“两免一补”款4410元发到学生手中走后就把大宋小学校门锁上,不让一个学生出校门,强行把每个学生的“两免一补”款要走;该县生铁冢乡刘关村支书以村五保户的名义从民政部门骗取低保资金5000多元据为己有。

3、在主体上,作案人员复杂。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所占比例大,既有村支部书记,也有村委会主任;既有领导干部,也有一般职工。总的来看,村基层组织人员和党员所占比例较大。 2006年以来办理的16人中,村基层组织人员为7人,占45%;主管人员1人,系县农业局主管“阳光工程”款发放工作的副局长王某,经办人员15人,两项合计占案件人数的89%;其他人员2人,占案件人数11%

4、在结果上,影响较大,受害人较多。直接影响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有的案件导致受害人集体上访,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办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流失案件6起,追回流失资金272180元,涉及受害中小学生2177人;县农业局副局长王某与该局“阳光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某、农业技术学校校长费某3人合谋贪污农民工培训费用18.5万元,致使610名农民工失去培训机会;该县木店乡魏庄村支书刘某贪污土地补偿金导致村民集体上访,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新农村建设中职务犯罪案件的成因

1、经济管理制度不规范。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无帐、白条入帐等在基层乡镇,尤其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中非常普遍,有的出纳会计一人兼管,既管钱又管帐,有的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帐,帐目不公开,缺乏透明度、民主管理,给犯罪留下可乘之机。

2、经济监管制度不健全。在新农村建设中财务管理职能部门没有很能好地发挥作用,监督不力,有的既不检查也不过问,并且有的财务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对于领导的安排只讲服从不讲制度,导致一些人员无所顾及地违法犯罪。

3、法律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下,经济发展高于一切,新农村建设中职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不仅是知法、懂法、学法者甚少,而且是依法办事、遵守秩序,崇尚规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尚未形成。

三、新农村建设中职务犯罪案件的预防设想

1、加大宣传力度。在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要把惠农政策作为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制作宣传手册送到每个受惠者手中,印制公告张贴到村庄地头,让千家万户了解、宣传惠农政策,知道惠农政策给予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用权利监督权力,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该县检察院办理的惠农资金流失案件绝大多数是受害人知道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而举报发现的。

2、加大培训力度。使他们认识到建设新农村,在农村实现小康社会,惠及千家万户,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提高他们全面正确执行惠农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他们不愿侵占惠农利益。

3、加大监管制度。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开展新农村建设情况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如粮食直补和种子补贴资金还没有发现流失案件,主要原因就是以资金和受惠人直接挂钩制度的实行来保证的。

4、加大查处力度。检察机关与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对于顶风违法违纪侵占农民利益的案件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该依纪处理的依纪,该依法处理的依法,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追究刑事责任,增加犯罪成本,不让不法分子得到任何好处,使他们不敢侵占农民利益。

 

 


分享给朋友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给你的朋友。
中国长安网    最高法院    最高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周口市政法委 | 豫ICP备07502756号
豫公网安备 41160202000088号  | 本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