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温暖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人间真情!”这是西华县检察院干警梁晓莉日前收到的一条由案件当事人家属王某发给她的手机短信。王某的丈夫曾因猥亵儿童被判刑,她缘何给检察官发来这样一条短信呢?
原来,王某夫妻都是教师,因丈夫猥亵儿童被判刑而心理失衡、自卑自闭,不能正常工作。该院干警梁晓莉在下访帮扶涉案群众工作中,通过多次耐心细致地感情安慰、心理疏导,王某终于放下思想包袱,走出阴影。她重返三尺讲台后,特意给梁晓莉发了这样一条短信表达谢意。 类似梁晓莉收到的这样手机答谢短信,近两年来西华县检察院的检察官收到不少,这得益于该院正在深入开展的下访帮扶工作。 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该院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全院109名党员干警对下访帮扶涉案群众工作进行了深化和拓展,把联系服务企业、人大代表和预防职务犯罪以及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与下访帮扶涉案群众工作揉在一起,统一部署、整体推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了使下访帮扶工作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该院把联系帮扶作为办案工作的后续延伸,科学统筹执法办案与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实行经常联系制度,每起案件、每个企业、每名人大代表联系时间一般为5年。确定了每周二为群众工作日,党员干警上门或电话联系帮扶对象开展帮扶工作,实现了联系帮扶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 西华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郑清朝说:“有些刑事案件案结了,有些纠纷暂时停息了,但并不代表事情就真正了结了。情绪理不顺,小怨可能发酵成大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开展下访帮扶工作主要目的就是向群众解怨释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刑释解教、社区矫正以及在押服刑人员等特殊人群易受到歧视,是社会管理的盲点和难点。在开展帮扶工作中,该院把这一类人员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通过登门看望和经常联系,使他们感受到司法的温暖、人格的平等,从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从萌芽状态遏制了不安定因素。上述的涉案群众家属王某给帮扶干警发感谢手机短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每一次下访帮扶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这是该院一位干警在帮扶日记中的一段感言。该院许多党员干警表示,通过下访帮扶,及时发现和解决了执法办案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有效加强了群众对法院、公安机关及其他执法机关的监督。 近年来,该院共下访帮扶涉案群众395人,联系服务企业32家,为企业讲解法制课22次,对20个学校上万名师生和18个县直机关300多名机关干部进行了法制教育,对5个县直机关下发了检察建议;该院先后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检察院表彰为首批“检察文化建设示范院”,被市委政法委推荐为全省“十佳人民满意政法单位”。 郑清朝说,下访帮扶工作是一条党员干警和群众深入沟通交流的快捷通道。通过下访帮扶既密切联系了群众,增强了党员干警的业务能力,又提升了检察工作的亲和力和公信力,实现了检察业务工作与群众路线、教育干警提升能力与服务群众凝聚民心的两个有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