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县区动态 >>太康县 >

倾心巧解千千结---记全省优秀法官太康法院老冢法庭庭长张春生

〖信息来源:admin〗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发布时间:2008-04-12 〗

他是一名极为普通的乡村法官,他甘于清贫,耐得寂寞,默默无闻,扎根基层法庭工作一干就是二十载,他是那么的平凡,可就是这样一名平凡的泥腿子法官,却尽心尽力化解了大量的农村矛盾,避免了大量矛盾激化和上移。在极其平凡的民事审判岗位上,成就了非凡的审判业绩。2003年至2005年,他所在的庭调解结案率每年都在65%以上,2005年至今经他所审理的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为98%,调解后主动履行率为95%,并且无一起上诉、上访和缠诉案件,切实做到了胜败皆服,案结事了的审判目的。出色的工作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先后被评为周口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周口市优秀法官河南省优秀法官等荣誉称号,其先进事迹多次被省、市报刊和电视台报道。使他所在的老冢法庭,先后三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六次命名为四最人民法庭优秀基层人民法庭,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他就是乐于、善于做民事调解工作、被同事们称为调解高手、被辖区群众称为民间纠纷消防员的河南省优秀法官太康县法院老冢法庭庭长张春生。

        一、面对天平,他抱有一颗公心

        “打铁还须自身硬。张春生始终铭记这一古训。在审判工作中,他牢记司法为民和服务于社会大局宗旨意识,以公平、公正的法官准则,慎思明查,不徇私情,依法公正地审理每一起案件。处处为案件当事人着想,将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放在首位。以当事人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其工作的标尺。无论对待单位还是个人,优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他都能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不为人情和关系所动。他严谨的审判作风在辖区内树立了较高的司法威信,也让当事人认可他有处理好每起纠纷的能力。20064月,张春生在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债务人魏某为达到不还债的目的,恶意提供虚假证据,经对证据的认真审查,张春生确认了其伪证事实。魏某为逃避惩罚,找到张春生的一位老领导,希望张春生高抬贵手,不要那么认真。原则面前张春生没有丝毫的让步和含糊。我是一名法官,必须依法办事,否则,有愧于法官称谓,更有愧于肩上的天平。张春生背负着人情之债,依法对魏某作出处罚。并公正将此案调解处理。债权人曾某逢人便称张庭长办案不讲情面,不循私情,真是当代的黑脸包公

     老冢镇陈寨村的陈某与新李村的王某因摩托车与机动四轮车相撞发生交通事故。因未能协商解决,诉至法庭。陈某不想给对方负担医疗费,便找到镇里一名领导说情,并通过张春生的一个同学给张春生送去一千元现金,张春生严词拒绝,但该同学硬是将钱扔在地上就走了。张春生拿到钱后,考虑到王某因事故受伤住院治疗,急需用钱,便将这1000元作为陈某支付的药费送到医院收费处抵交了王某的医疗费用。陈某与王某知此情况下,深深被张春生的高尚风格所感动。双方均表示要张春生对此案进行调解处理,最终这起难办的交通事故案得以妥善解决,陈某与王某都表示对处理结果很满意。有人说张春生很傻,也有人说他很犟。可不管怎样说,他的一身正气和秉公办事的审判作风,折服了很多当事人和社会群众。同时,也提高了他在辖区的公信力,有纠纷上法庭,让张庭长主公道已是有口皆碑。赢得了信任,树立了威信,为妥善化解纷争奠定了基础。

        二、面对纠纷,他拥有一颗热心

        张春生是一个很随和、很友善的人,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总是非常热心地处理农村发生的家常里短的纠纷,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知道家务事、邻里间的小事看似虽小,可能会升级为大纠纷。这些小事如不能及时解决,小则影响家庭之间的和睦和邻里关系,大则可能酿成严重的刑事案件。他常说:敷衍处理民事纠纷最容易,如果真想处理好,就必须用去解决,否则,不但不能解决纠纷,可能会激化矛盾,达不到解决矛盾目的。为此,除严格法律程序依法处理外,他更加注重对纠纷的调解,使纠纷定纷止争,真正做到彻底化解矛盾纠纷,不使矛盾激化和升级。面对辖区一些群众法律素质偏低的现实情况,张春生为做好农村民事审判工作,不断总结和积累调解经验。他总结出了心理调解法,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掌握和控制当事人心态。因人、因事、因时而宜,把握调解时机,适时进行调解,通过调解妥善化解矛盾冲突。2005年夏季,中原大地暴雨不断,老冢法庭辖区内的五里口乡范楼村村北100多亩地被雨水所淹。在雨水中摇摆的庄稼好像在向人招手,喊救命23户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唯一能将地里积水排出的水道口,被范某用土填平后种上了秋庄稼。23户村民雨中多次找乡村干部寻求解决,均遭年过七旬的范某拒绝,范某公开声称,谁敢扒口排水就和谁拚命,死在谁家。受灾村民当中,也有性急的,认为,没有收成会饿死,不如拚死将水道强行扒开算了,之后几个人手拿铁锹等工具,准备强行挖通水道,范某一家人得知后,也手拿工具进行阻止。箭拔弩张。村干部看无法解决此事,就让派出所出面处理,仍无结果,乡里领导得知此事后,向法庭反馈了这一情况,纠纷的出现就是命令,作为一庭之长的张春生,立即带领全庭干警,趟着没膝深的雨水来到事发村庄。一边询问情况,一边因势利导,劝解双方冷静处理此事。并根据23户村民的请求,对此纠纷当即立案进行处理。经过他带领干警在水中两天两夜的说服劝解,最终感动了双方当事人,一方同意让村民挖沟排水,另一方同意给予一定补偿。眼看就要大打出手的一场纷争,两天时间得到了园满解决。为防变故,张春生当即召集指挥村民挖坑,同时带领全庭干警赤脚下水帮助,三百多米长的水道经过一天的挖掘终被挖开,田里积水顺利排入河内,纠纷妥善解决了,100多亩庄稼保住了,23户村民都笑了。后来23户村民敲锣打鼓对张春生表示感谢!感谢太康县法院热心的赤脚法官

        张春生在热心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更加注重矛盾早期预防和处理。他在工作之余,加强与乡村干部和人民调解员的沟通和联系,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共同构建辖区内的民事调解网络,三官即法官、警官、村官联手防、化农村纠纷,增加了农村的和谐氛围。他还自制通俗易懂的法律常识小手册,入村进户,分发给辖区群众,增强了群众的法律意识。不定期对辖区的人民调解员和村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民调工作指导,提高他们调解矛盾纠纷的技巧和方法,以及调解心得,坚持做到每年对辖区人民调解员和部分村干部培训一遍。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做到了小矛盾不出户,就得以处理,大矛盾不出村就得以解决。通过开展联手互动止纷争活动,较好的发挥了基层一线调解组织桥头堡作用,使大量农村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解决在矛盾初期。五年来他所在的辖区内没有一起民转刑案件发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时间长了,对张春生多些了解的人,都说他是个善良热心的人,这不仅是群众对他一心为民的褒扬,更是他多年心系群众的积淀。为了这句纯朴的褒扬,他究竟付出了多少艰辛,只有辖区群众和案件当事人最清楚。

      三、面对弱者,他赋有一颗爱心

      张春生不仅秉公司法,刚正不阿,更是常怀一颗爱民之心,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古话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案件处理的过程中他努力用真情、挚爱去化解矛盾纠纷。面对当事人倾诉,他总是耐心的去听,让当事人把冤屈尽情倾诉,然后,他用真爱的语言,温暖的方式,抚慰每个在矛盾冲突中受伤害的心灵。用真情融化当事人心中的坚冰,用诚心挽回失落的亲情。家住老冢镇樊庄村的樊兴志夫妇,膝下有三子三女,按照多子女多福的俗话,樊兴志老人的老年生活应该是十分幸福的。可就是这样一家人,因为老人赡养和一些家务琐事,经常生气争吵,每人都有一肚子的怨气。父子、母子、兄弟之间关系恶化。樊兴志夫妇年迈多病,因无钱得不到治疗,生活也没保障。虽经乡村干部和司法所几个月时间的处理,二位老人的生活问题仍未能得到解决。二位老人求助于村干部到法庭起诉。张春生得知后,立即赶往樊兴志老人家中,给其办理立案手续。及时对此案进行调解。张春生不顾室外34度的高温,跑到老子家,又跑几个儿子家,挨家进行劝解、教育、说服。讲法理,晓事理,经过几天的耐心调解,父子终于达成赡养协议。樊兴志老人的生活得到了解决,大家庭关系和好如初,两位老人逢人便说:张庭长真是个好心人,把俺这一家子的烂事总算管下来了,他真是俺老年人的及时雨啊!”

      就是这样,张春生用一颗挚诚的心,化解了一桩桩令人心烦的纠纷,保证了家庭之间的和睦,农村之间的和谐。

        四、面对棘案,他总有一颗耐心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社会矛盾相涌而现,其中不乏很多相当麻烦的纠纷。在处理这些纠纷过程中困难重重。特别诉到法庭的矛盾纠纷,更是矛盾相对恶化,不易解决的骨头官司钻石纠纷。这类纠纷不但事难办,人更难缠。在处理这类棘手纠纷时,张春生总能不辞辛苦,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不厌其烦地作息告、息诉的调解工作,利用各种灵活多变的调解技巧,巧调” “妙判,化解矛盾纠纷。李天奎是淮阳县王店乡人,20多年前因作结扎手术留下残废,多次上访告状,要求王店乡政府解决赔偿问题。虽经多个单位和个人多次出面解决,最终不能令其满意。李天奎仍四处上访告状。20062月,周口市中级法院将此案指定太康县法院审理,法院又将此案交于了富有调解经验的张春生主审。张春生接办此案后,也深感此案相当的棘手和麻烦,李天奎一方因与王店乡政府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且对办案单位亦不信任。公开声称,就是告到国务院也要将王店乡政府告倒。王店乡政府一方因财政经费紧张,无力支付李天奎巨额的赔偿费用,不能满足李天奎的要求。李便经常到乡政府找有关领导要求处理此事,使王店乡政府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为解决此案,张春生从太康县到淮阳县王店乡一百多里,他竟往返十个来回,以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姿态,找王店乡政府领导,释明法律,讲解利害。并多次到李天奎家中,与其夫妇促膝交谈,倾听李天奎心中怨气,适时拿出调解意见。经过长达一个半月的努力,终于使双方达成补偿协议。李天奎得到了合理补偿,其表示:张庭长为俺的事操碎了心,我决不会为这事再去告状了。王店乡政府也为张春生消化了一个上访户而心存感激。20072月份,老冢镇西村村民刘素兰购买柘城水泥厂价值5万多元水泥,因水泥质量不合格诉至法庭,要求柘城水泥厂退赔货款,称,如不赔钱就大闹水泥厂。而柘城水泥厂应诉后,对此事极不重视,也不在乎,称,判决也不赔款。买卖双方势不两立。在此情况下,张春生多次找该厂负责人讲解法律知识,并告知其商业信誉重要性,商家应视诚信贵如金,以及不诚实守信的危害,使该厂负责人充分认识到不妥善处理此事,将对企业造成无法弥补的负面影响。经做工作,该厂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要求调解。利用被告要求调解解决的心理,张春生又做原告思想工作,经多轮调解,终使一起抵触较大的商业纠纷得以协商解决,原被告双方称,由于庭长工作做得好,以后还将继续成为商业伙伴。

大量复杂的农村纠纷诉至法庭后既为诉讼起点站,又为诉讼终点站,都能得到解决。一件件棘手案件的妥善处理,蕴含了张春生诸多心血和艰辛。

       五、面对奢华,他保有一颗廉心

       清清白白做人,规规矩矩做事,这是张春生投身审判事业之初所立下的规矩。多少个春、夏、秋、冬,他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信念,他深知:公生明廉生威的含义,懂得作为一名法官如果不能经得起金钱诱惑、关系、人情的困扰,就不可能保持中立,也不可能公正审判案件。他率先垂范,自觉加强职业道德,构筑了牢固的廉政防火墙。自任老冢法庭庭长以来,他与庭内的干警在工作之余一起开垦 “廉政小菜园,种下多种蔬菜,办起廉政灶,轮流下厨房做饭。干警们吃着自己做的清白馍防腐菜,心安里得。一次由于调解案件,错过了午饭时间,在张春生动手做饭时,卖烤鸭的一当事人感觉过意不去,就拿了几只香气扑鼻的烤鸭送到法庭,给张春生说:张庭长,我自己做的烤鸭,不值几个钱,你们给俺处理事忙到现在,这几只烤鸭算给你们添个菜。张春生当即婉言谢绝:你的好意我们领了,法庭有饭菜,不能接受当事人的任何礼物,这是我们的规矩,硬是让当事人将烤鸭拿走了。干警戏说:看,到嘴的熟鸭子又被庭长撵飞了。通过这些事例,他教育干警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如果吃了当事人的一个馍、一盘菜就会丧失公正立场,丧失了一名法官的人格尊严。时间长了大家都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几年来,他和本庭的同志先后拒吃请上百次,拒礼品、礼金价值大约一万多元,无一人在廉政方面出现违法违纪事件。他所在的法庭,2006年度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文明单位2005年,河南省高院副院长安东到老冢法庭视察工作,对该庭所开的廉政菜园廉政食堂给予高度评价。目前,太康法院已将该做法进行了推广。

        张春生全身心投入审判工作之中,用平凡铸就着辉煌!用无声的天平旋律,演奏了一曲曲和谐乐章。以他的公心、爱心、热心、耐心、廉心感动着每一个当事人和辖区群众,赢得了他们的信赖和支持,以出色的工作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辖区的社会和谐与平安默默奉献着青春。正是有他这样法官无私的奉献,才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分享给朋友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给你的朋友。
中国长安网    最高法院    最高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周口市政法委 | 豫ICP备07502756号
豫公网安备 41160202000088号  | 本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