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县区动态 >>项城市 >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信息来源:admin〗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发布时间:2008-04-03 〗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我们党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写进党的正式文件,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解决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更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构建和谐社会,这个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坚持以人为本,把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着力点,把加快经济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大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和关键。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为了人、理解人、相信人、尊重人、关心人、提高人、依靠人,以人为根,以人为天。具体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要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之间和谐、协调发展,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也包括国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

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既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是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新时期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必然选择。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劳动群众的历史。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自觉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更加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和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内在统一的整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作出的科学决策,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至观重要。必须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就是为最广大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历史。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执政党来说,首先要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的利益要求,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是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刻揭示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要求。

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是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保持共产党先进性的应有之义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保持共产党先进性,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还是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无论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还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无论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还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还是完成党的执政使命,都必须以人才为基础、为保障,都需要人才工作来推动、来支持。可以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一)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就是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力,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摈弃重要物质资源,轻人力资源;重物质产品,轻人才培养使用的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人口大国逐步转化为人才强国。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就要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生存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制和环境。人事人才工作整个过程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其目的就是谋求人与事的合理配置、因事求才、因人施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终使所有人员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就必须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既要搭建事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又要精心营造人文和社会环境,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形成宽松、民主、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就是要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人事人才工作政策性强,敏感度高,直接关系到各类人才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系、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时,加强对群众的教育指导,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发挥人事部门职能作用,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各级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落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伟大实践中,落实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体现在人事工作者的各个岗位职责中,用实际行动忠实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更新理念,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式向依靠知识、技能和创造的集约式的根本转变,才能推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要加强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扎扎实实抓好大规模干部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努力构建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断改进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一大特征。制订人事分配政策、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都要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重要目标。

(四)认真解决人事人才工作中热点难点疑难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要处理好和解决好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当前重点要做好公务员招录、职称评审与考试、工资福利、军转安置和事业单位改革等工作。要注意维护和保护干部职工的权益,认真做好人事争议仲裁,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等工作。

(五)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目标要求之一,就是要服务人民群众。“以人为本”要体现和落实在人事人才工作中,必须通过广大人事人才工作者的实际行动和具体工作中来实现,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落到“以人为本”中来,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在具体的人事工作中。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推进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虚心听取群众呼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坚决防止和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要继续办好行政服务大厅,设置“办事指南”、实行政务公开,建立首接首问制、服务承诺制、限进服务制和领导接待群众日等制度,建章立制,发扬民主、依法行政、科学行政。要严格执行各项人士政策,坚持原则,秉公办事,防止腐败行为、渎职行为和粗暴行为影响、损害群众利益。


分享给朋友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给你的朋友。
中国长安网    最高法院    最高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周口市政法委 | 豫ICP备07502756号
豫公网安备 41160202000088号  | 本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