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县区动态 >>项城市 >

用心书写司法为民的法庭庭长

〖信息来源:项城市法院〗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发布时间:2010-08-24 〗

在基层人民法庭里,有这样一位普通法官,他用心践行了司法为民的高尚情怀,用心缝补了一个个裂痕家庭;用心暖化了一双双冰冷的手;用心构筑了辖区的社会和谐。他就是河南省项城市人民法院秣陵中心法庭庭长马衡。

“人民群众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人民群众心中就有多重”。

秣陵中心法庭位于项城市的副中心城镇---秣陵镇,下辖三镇一乡,辖区人口21万,回汉杂居、矛盾冲突多,案件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处理不妥容易引发难以预测的后果。而马衡坚持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办人民群众所需,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

为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诉讼,他在基层人民法庭率先设立了便民服务大厅,推行来访、接待、咨询、法律服务,立案“一站式”运作,并设立便民饮水处、便民工具箱、当事人书写桌、当事人休息处,最大限度的关爱群众。

加强对农民当事人的诉讼指导,他在大厅的醒目位置向群众公开法庭的受案范围、受理条件、办案程序、收费标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举证须知、诉讼风险提示,向群众公开便民服务承诺。

为提高辖区群众的法律素养和法制观念,他购置了帐篷,带领庭里的干警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所辖乡镇的企事业单位、街道、集市、农村、田间地头等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活动。印制了几千份宣传单和便民服务卡,散发到所辖乡镇的广大群众手中,让群众有困难或遇到法律问题,可随时拨打联系电话,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必要时可免费上门服务,被辖区群众亲切地誉为“法院110”。他还被辖区乡镇中心校聘为法治副校长。

2007年麦收季节,在项城市新桥镇张小庄的村民张某的麦地里,却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村民们发现张某的麦地头赫然竖立着一块写着“谁敢割麦,给谁没完”的牌子。

原来,张某与其弟因其父母责任田里的小麦收割问题产生了纠纷,双方剑拔弩张,各不相让,后其弟在张某耕种的麦地头插了一块木牌,拿着一把镰刀,阻止收割机收割小麦。

这一下,收割机手谁也不惹这个麻烦,一辆辆收割机从张某的麦地头经过,张某好说歹说,就是没人敢收割。眼看着别人家的麦都收完了,自己种的的麦子要焦在地里,张某心急火燎,张某的妻子更是坐立不安,几次手拿菜刀要与张某的弟弟拼个你死我活,都被村民拦住。无奈,张某打电话向秣陵中心法庭求助。

接到电话后,马衡同志立即带领法庭的几位同志火速赶到张某家,找来村民调员及张某的邻居了解矛盾纠纷的缘由,找准矛盾纠纷的焦点,悉心进行调解。从上午10点一直调解到到下午6点,张某兄弟俩终于达成协议,双方握手言和。为预防兄弟俩反复发生不测,马衡同志又等到收割机进地收完,张某把麦装上大篷车开走后,他们才离开。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血脉里流淌着是农民的血,我要下到基层去。”

自从毕业的那一天起,他就树立了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理想信念。分配到项城法院后,他主动要求下基层法庭工作,一干就是十年。

2007年,刚从基层法庭回院任行政庭庭长不到一年的他,积极响应院党组提出开展大民调活动的号召,主动向院长请缨,要求下基层法庭工作。同志们不理解,亲朋好友也不理解,说他有点傻,放着院里优越的办公条件和多人向往的行政庭庭长位置不干,而是要到艰苦的基层去。而他却这样说。

他到秣陵中心法庭任庭长后,立即深入基层,对民调组织工作现状进行调查摸底。调查后,他撰写了5000多字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建立以法庭指导为依托的镇、村、组三级民调网络的思路。他的建议引起了辖区乡镇党委、政府和法院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经过几个月的运行,法庭所辖的三个乡镇都成立了民调委员会,调整充实了八十七个行政村级民调委员会,二百零九个自然村民调小组。他探索总结出了构建大民调网络的“五步工作法”,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大民调格局。他还创新思路,变狭隘的民调为“五个围绕”,即围绕稳定抓民调,围绕发展抓民调,围绕和谐抓民调,围绕民生抓民调,围绕中心抓民调,形成了大民调的概念,为项城市人民法院大民调工作的开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为了实现民调调解与诉讼调解的有效对接,他经常进村指导人民调解,建立了人民调解协议确认机制,树立了人民调解的威望。老百姓由过去的不相信民调,到有了纠纷、矛盾、困难主动去找民调组织解决。

三年多来,他共举办办人民调解员培训班105场次,受训人员达10000多人次。指导民调组织调解各类纠纷161件,调成158件,调成率达98%。避免了15起民转刑案件、8非正常死亡案件、16起群体性械斗事件的发生,遏制了9上访苗头,为辖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79月,周口市政法系统大民调工作现场会在项城法院召开,秣陵中心法庭作为现场会分会场,其经验和做法受到与会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20096月底,马衡作为省高院组织的“调解技巧讲师团”成员赴全省法院巡回演讲,还为省高院的法官做了一次报告,并受到省高院的通报嘉奖。在省高院组织的全省基层法庭庭长培训班上,马衡又受邀为学员授课,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我们在法庭审理的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但对老百姓来说,或许他一生只打这一次官司,所以件件都是大案,我要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感谢项城法院,感谢马庭长”,2010113,在项城法院大门口,礼炮齐鸣,锣鼓喧天,30位农民兄弟将一封大红感谢信和绣有“执法铁如山,当代包青天”、“真情保护农民工,廉洁执法暖民心”的两面锦旗送到项城法院李和鹏院长和秣陵中心法庭马衡庭长的手中时,农民工代表张某拿出执行过来的三十六万多元的支票让记者拍照,围观的群众爆发出阵阵掌声。

事情还得从2006年说起:200610月,某路桥建设总公司217线第五项目部在承建S217线项城付集段建设项目时,同张某、王某签订合作协议。协议签订后,原告带领30名农民工进驻施工场地施工。20071222日经双方核账后,某路桥建设总公司S217线第五项目部下欠张某、王某材料款及农民工工资共计366633.35元,某路桥建设总公司S217线第五项目部当时负责人高某向张某、王某出具五份欠条。张某、王某在向某路桥建设总公司要钱未果的情况下,无奈,将某路桥建设总公司及S217线第五项目部诉至项城法院秣陵中心法庭。立案后,马衡多次带领干警深入施工现场,走访了解情况,并与被告方负责人进行交谈,了解企业现状。经多次调解,原被告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调解书生效后,被告某路桥建设总公司S217第五项目部没有按调解书约定日期支付欠款,某路桥建设总公司S217第五项目部负责人避而不见,电话不接。看着30位农民工期盼的眼神,想着当前的执行困境,马衡心如刀割。“为了30位农民兄弟,我坚决把此案执行完毕。”为摸清某路桥建设总公司S217第五项目部的财产线索,他三上郑州、五去洛阳、周口等地,查阅某路桥建设总公司S217第五项目部招投标情况,了解财产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到路桥建设总公司217线第五项目部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债权。马衡带领干警依法向第三人发出履行到期债权通知书,限期履行到期债务。但令执行干警意想不到的是,第三人不但不配合法院执行工作,将被执行人的款划拨到法院执行账户上。还向省委有关部门反映马衡违法办案,引起省委领导的高度关注。身正不怕影子歪。马衡及时把案件情况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省委领导及法院党组支持。为让三十位农民工尽快拿到执行款,马衡一次又一次地奔波于银行和法院之间,查询、冻结第三人的账号,使 366635.35元全部发放到被执行人手中。

基层人民法庭审理的都是一些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琐事的小案,处理不妥,极易引起矛盾激化,引发家族矛盾,甚至有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为真正化解矛盾纠纷,他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新思路,探索审判工作新方法,在依靠群众查明案情,解决纠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公理、法律、案情”,注重教育引导,加强诉前调解,加大诉讼调解,力求执行和解,将调解贯穿于审判工作的全过程的理念,探索推行了“双向承诺、取得信任,诉讼知识教育、查明诉讼实情,体现司法为民、案前调解纷争”的“三步诉前调解工作机制”和多元参与帮调解、版面直观教育促调解、庭前教育巧调解、庭审引导促调解、庭后辩法析理再调解、艺术执行促和解”的民商事审判“六步调解工作机制”。并针对农村多发的婚姻、家庭、赡养、邻里等案件,他创建了“版面直观教育法”,在秣陵中心法庭设立了“温馨”、“尚德”、“和谐”、“诚信”和“警示”五个特色的调解室,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众所周知的故事、真实感人的事例、贴近生活的图片,教育、引导、说服当事人,大大提高了案件调解率。

为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他在创新审判工作机制的同时,注重调解艺术创新,不断探索调解方法,采取因人因案而异搭平台,总结推行了“369解工作方法”, 坚持“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地创建调解氛围,寻找调解机会,加强调解力度;做到接待当事人热心,倾听陈述耐心,情感交流真心,教育引导诚心,调查取证细心,善后工作关心;采取“背靠背”、“面对面”、“冷处理”、“过错剖析”、“亲情融化”、“合力”调解、“协调沟通”、“解剖案例”、多元互动调解工作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马庭长,要不是你啊,我们夫妻俩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幸福”。每次去秣陵镇办事,家住三店乡杨庄的蔡某都要去法庭坐坐,和马衡谈谈他的近况。每当提起往事,蔡某都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说。

蔡某和李某同住一个村,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由于他们双方的父母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坚决不同意他们的婚事。无奈,他们选择了“私奔”来解决他们婚事。几年后,由于蔡某头脑灵活,经营有方,防水生意越做越红火,在天津买了一套住房,又买了一辆轿车。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腰包逐渐鼓起来的蔡某开始经常夜不归宿,偷偷在外包养了情人,李某发觉后与蔡某大吵大闹,蔡某一气之下将李某痛打一顿。李某挨打后带着儿女回到了老家。在多方的劝说下,蔡某仍不思悔改。李某一纸诉状将蔡某告上法庭。

立案时,马衡通过电话传唤了蔡某,要求其在一个星期后到庭调解。调解那天,马衡巧妙地把蔡某和李某及其子女领到温馨调解室,借故离开了。看着墙上的法官温馨提示、夫妻变奏曲等文字、图片深深地感染了双方。半个小时后,当马衡再次进入温馨调解室时,看到刚才两人还大吵大闹,现在双方低头均不说话,马衡看到时机已到,经过细致讲解和耐心劝说,双方抱头痛哭。蔡某向李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立即与她人断绝来往,离开天津回来好好过日子,双方重归于好。

现在,他们回到家乡办了一个养殖场,吸纳了30多名农民工就业,成为秣陵镇远近闻名的养殖户。

十几年来,他所办理的2560多件民商事、行政案件,调解率在86%以上,实现了无激化、无上访、无发回、无改判、无超审限。

翻开他的荣誉册,项城市“十佳政法干警”、“青年岗位能手”、周口市 “十佳法官”、“十大杰出青年法官”、“周口市十大杰出青年卫士”、“行政审判工作先进个人”、“民商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法官”、“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河南省 “两争”活动先进个人、“全省政法系统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活动先进个人”。荣记“个人三等功”两次、“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一等功”一次。

一本本证书、一个个奖杯、一枚枚奖章,他当之无愧。

面对荣誉,他总是淡然一笑;面对群众,他总是会心一笑。“我的根在农村,我的心在农民,公正为司法、一心为人民,做一个无愧于农民的儿子。”马衡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他那颗赤诚炽热的心奉献于神圣的司法事业,奉献于他深爱的人民群众。

 

 


分享给朋友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给你的朋友。
中国长安网    最高法院    最高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周口市政法委 | 豫ICP备07502756号
豫公网安备 41160202000088号  | 本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