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频发生,主要表现为“两抢一盗”等恶性暴力涉财案件,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及社会发展和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对近两年来我县发生的未成人涉及“两抢一盗”犯罪的特点和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一、未成年人“两抢一盗”犯罪的特点 1、犯罪年龄低龄化。未成年人涉财案件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据统计,2006年至2007年我院共受理公安机关提请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财产犯罪案件38件55人,其中己满14岁不满16岁的8件15人,占未成年人财产犯罪人数的27.3%。 2、犯罪形式团伙化。有些未成年人尤其是农村的孩子由于经济或教育水平等原因而过早辍学,他们无所事事,流浪街头。经常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抽烟、酗酒滋事、上网吧玩暴力游戏,寻找精神刺激,为了实现私欲,往往纠集在一起,结伙作案。如2006年底发生的郑**等人抢劫案,郑**等3人某日晚上十点三人结伙携带匕首、砍刀窜至一小学的小卖部内,将门跺开后,持刀入室,抢得现金900余元、香烟6盒。 3、犯罪的偶发性强。由于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低,判断能力相对缺乏,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差,往往对于某一犯罪行为的实行仅仅是一时的冲动,个别也有事先预谋,但从动机产生到行为发生,时间极短。 4、作案的对象多为在校生。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尚未成熟,比较贪玩,还有不少上网成瘾,在没有钱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抢劫、盗窃邪念,他们抢劫的对象一般选择比自己年龄小的在校学生,06至07年我院共受理未成人在学校周边抢劫学生的案件8起,主要原因是无钱上网而心生邪念。 二、未成年人“两抢一盗”犯罪的主要原因 1、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未成年时期是人的身体、心理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段时期未成年在生理上、感情上、意识上都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比较容易出现“叛逆心理” ;其次,未成人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冷静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已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此外,在我们审理的案件中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的文化素质都较低。据统计,06年至07年在我们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80%的未成年人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还有12.8%的未成年人仅有小学文化水平。 2、家庭的原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摇篮,一个人思想性格、品德情操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有关。因此,家庭教育的好坏,父母道德品质的优劣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对子女的心理、品德、爱好、理想和行为举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1)疏于管教。有些家长缺乏责任心,对疏于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听之任之。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得不到家长的关爱和正确引导,往往自私、冷漠,漠视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容易受不良习气和坏人的引诱而走上犯罪道路。(2)过分溺爱。有不少家长对子女溺爱有加,有求必应,甚至于满足他们的无理要求,滋养孩子从小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坏毛病,在他们无理要求和过高的物质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干坏事,走上犯罪道路。(3)父母离异。破碎的家庭,往往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容易造成他们孤僻、偏激的性格,致使他们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容易采取一些极端的解决方法,从而引发犯罪。(4)父母外出。目前在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不少家庭为了谋生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将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甚至直接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使一些未成年人因失去了良好的管教条件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2004年我县平店镇发生的王**等人抢劫杀人案,王**等六人为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刚十三四岁,在某日深夜酒后来到本校小卖部,以买烟为由敲开店门,欲强拿物品,在遭到店主拒绝后,几人顿起杀心,用水果刀将店主杀死后拿走了方便面、烟、糖等物。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王**等六人均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而爷爷奶奶又无力或疏于管教,致使他们从小就染上许多恶习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 3、学校的原因。学校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学校和老师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但目前,仍有许多学校在教育上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强调知识教育与智能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导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是非观念模糊;个别老师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的优劣,使一些“差生”对学校产生本能的抵触情绪而经常翘课逃学,给社会带来了消极因素。还有极个别的老师,非但不为人师表反而强奸学生,甚至在校院内嫖娼,道德沦丧;不少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弊端,对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甚至对校内学生勾结校外流氓勒索在校学生等现象的治理不力,对学生逃学、抽烟、酗酒、早恋等问题管教不严,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心灵扭曲滑向犯罪。 4、社会的原因。致使未成年人犯罪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环境中不良习气、不健康的影视文化和网络信息、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等社会毒瘤的侵蚀。未成年人因为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又具有很强的模仿欲和模仿力,面对日益盛行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面对日益泛滥的低级趣味、色情暴力的书刊和音像制品,面对随处可见并对未成年人大门敞开的酒吧、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不少未成年人经不住诱惑,从此堕落而逐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三、未成年人“两抢一盗”犯罪的预防对策 1、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志向,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其次,家长还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全方位的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变化,以便对孩子的错误思想倾向和不良行为早发现、早教育、早引导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2、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加强管理,注重素质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之从小就有良好的品质,逐渐形成正确的观念,培养他们积极上进,敢于同歪风邪气、坏人坏事作斗争的精神,自觉抵制犯罪;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与司法部门联合采取以案说法,图片宣传,法庭观摩等多种形式来普及法律知识,让他们更加客观的感知法律,逐步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3、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管理,加大对“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大未成年人容易涉足的文化娱乐环境的治理力度,对酒吧、歌舞厅、录像厅、网吧等特种行业要加强管理与控制,对于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娱乐场所的违法经营者予以严惩,净化社会风气,形成一种有力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4、应加大对网吧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发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准入内,有关部门应严格检查,未携带身份证者不准入内。 5、对学校周边环境应加大整顿力度,学校周边200米之内不准开设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早、晚自习上下学前后一小时内巡警应加强对学校周边的巡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