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法院在打击“两抢一盗”犯罪过程中,要求法官不做僵化的法条主义者,要做用法律维护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的实践者,不仅要通过每一起案件的审理来伸张正义,还要通过案外的延伸服务,维护社会稳定。该院在坚持“从重从严、快审快结”工作方针的同时,注重犯罪关怀,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使被告人认罪服法,服判息诉,消化和防止信访案件,推动“无信访案件年”活动的开展,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一是强化调解运作机制。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有效采取“调解适度把握到位、调解外力借助到位、被告人及受害人思想工作做到位、物质赔偿快速到位”的四位一体调解运作机制,认真做好此类案件的调解工作,缓解社会矛盾与压力。2008年该院已受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11起,调解10起,调解率90.9%,9名被告人获得从宽处罚。 二是积极落实案后回访制度。对被判处缓刑的被告人,特别是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定期回访,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预防他们重新违法犯罪。2008年至今,已回访“两抢一盗”被告人12人次,并帮助3名未成年被告人联系到技术学校学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努力推行判后释疑制度。在判决生效后,针对当事人及其亲属不理解的问题,从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等方面,运用法理、情理、事理相结合的方法,用当事人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解释,说明裁判程序的合法性和裁判结果的公正性。2008年,已为各类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及其亲属进行判后释疑达1000多人次,特别是自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以来,为该类犯罪的150余名当事人及其亲属进行了判后释疑,消除了他们的误解,使他们相信了法官,相信了法院。 四是真心打造亲情链接制度。在审理案件中,有些被告人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对审判人员的规劝置若罔闻,不肯认罪。案件承办人注意了解被告人的家庭情况和社会关系,以亲情链接,打动被告人认罪,并把法律规定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以及酌情处罚的情节打印成一张“明白纸”,发放到被告人及其亲属手中,教育被告人认识到认罪态度的好坏法律结果截然不同。如被告人张某盗窃一案,该被告人开始时百般狡辩、拒不认罪,后承办法官细心了解,得知其父被判徒刑,在外地服刑,家庭条件不好,有一个不到两岁的儿子,其亲属殷切期望张某能早点出狱,并希望能旁听案件审理。承办法官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向其家人发放“明白纸”,讲明从宽处罚和从重处罚的不同法律规定,让其亲属做被告人的思想工作。此举非常奏效,开庭时,张某认罪态度很好,庭后积极交纳了罚金,得到了从宽处罚。 西华法院通过实施犯罪关怀措施,使开展专项斗争以来已审结的31起“两抢一盗”案件49名犯罪分子,无一例被告人、受害人及其亲属涉法上访现象发生,有力地推动了“无信访案件年”活动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