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条条宽广平坦的柏油马路,一盏盏明亮的路灯,路灯下一群群盘腿聊天的大叔、大妈。这不是城市的夜市生活,而是记者在鹿邑县任集乡亲眼看到的和谐情景。夜幕降临后,记者行走在鹿邑县任集乡的村村落落,看到的不是满眼的漆黑,而是村庄街道上亮起的一排排、一盏盏明亮的路灯。说起农村治安的变化,任集乡纪检书记高国栋告诉记者:“这是今年乡党委、政府动员和组织广大干群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全面实施'村庄街道亮化工程,打造平安和谐乡村带来的实际效果”。 因地制宜,探索治安防范新思路 鹿邑县任集乡地处鹿、淮、郸三县交界,素有“鸡鸣听三县”之称。三县边界在该乡长达12公里,交叉人口流动量大,人员情况错综复杂,社会治安防范难度较大。陪同记者采访的任集乡派出所长韩朋信介绍说“农村社会治安是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感到比较棘手的一项重点工作,每年都要动用大批的人力、财力组织干部、村民义务巡逻;还实行党员联户,十户联防,搞治安承包等措施看家护院。由于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农村治安防范出现了“人员难组织、经费难落实、活动难开展”等问题,使夜晚巡逻不能长期坚持且效果不好,各种盗抢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盗窃、入室抢劫牲畜、农机具等侵财性犯罪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构成威胁。” 官在人做,事在人为。2006年,新一届乡党委书记孙永健到任后,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针对农村面广线长,居住分散,情况复杂的实际,因乡、因村施策,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入手,力求在工作中取得突破。在深入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确立了“依靠科技手段,强化防范措施,实行村村亮化,推动平安建设”的工作思路,下发了《任集乡关于推进以路灯安装为主要内容的科技防范实施意见》。组织动员全乡所有行政村村庄内的主次街道全部安装上路灯,采取光控或时控设备控制每天晚上亮,天明自动灭,一亮一夜,一亮全年。以行政村、乡直单位为责任单位,全面部署,积极推广,明确任务,量化责任,规范奖惩,强化督查,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在全乡范围内迅速形成了乡组织、村落实、群众参与、部门帮扶的安装路灯搞治安防范的浓厚氛围。 多策并举,全面实施村村亮化工程 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这是任集乡党委、政府一贯遵循的基本原则,记着了解到,推行农村“亮化工程”工作,关键是加强乡、村两级领导认识的统一,核心是充分发扬民主,工作中,该乡坚持村民“自治、自愿、自主、自力”的原则,调动全乡村民群策群力,积极参与。为不给群众增加负担,乡里村内想方设法筹资筹劳,用真诚换来民心,赢得工作的支持。在路灯安装实施过程中,不仅体现出办法多、方法活、效果好的特点,而且体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可喜局面。 该乡在路灯安装资金筹措具体操作中,根据各村实际,因村施策,以村民组、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基数,按户、按地亩或按人头以设备实际所需金额的多少,选择不同的筹措资金的方法和管理模式,并在“村务公开栏”内向村民公布。一是民主推举,成立理事。在行政村两委会的主持下,乡党委、乡政府以行政村或以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群众会议,民主推选本村(组)的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明确职责。参与路灯费用的收取和支出管理。二是募集经费,搞好协调。在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该乡依据“谁受益,谁出资”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由村委组织,理事会参与,采取募捐的方式,按照路灯费用标准数额,可采取“政府补一点,专人管理,专资专用,严格阳光作业。 该乡的武店行政村是以把安装路灯作为主要科技防范措施平安建设试点村之一,村支部书记武明锋在推行“亮化工程”实施过程中,思路清,动手早,措施得力。为尽快落实工作任务,多次召开村委会议,充分发挥治调作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做好宣传发动,赢得群众的支持。在资金筹措方面,他不让群众出一分钱,从自家的制板企业中拿出4000元,用于全村的43盏路灯的安装,取得了较好的治安防范效果。 位于该乡东部的小胡行政村,在筹措资金时,在天津务工的本村青年胡海港听说家里安路灯,把自己务工积攒下来的钱5000元现金寄给了村委会。在辛集职高任职的教师胡有银,也伸出了援助之手,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1000元,在他们的带动下,在外务工人员和在外工作的干部纷纷慷慨解囊。全村54盏路灯仅三天时间安装通电使用。 亮化工程试点工作推广以后,毗邻郸城县的郝刘行政村快速响应,多次召开村民会议,与村民代表一起向全村在外务工人员发出了“献一份爱心,保家里平安”的倡议书,一周内群众自发筹资2万余元,全村80盏路灯两天内安装通电。村民刘金祥兴奋地告诉记者“乡里为百姓,俺心真高兴,去年通了路,今年抓稳定。乡里给群众办好事,俺打心眼里满意。孩子都打工去了,以前夜里都要起来好几次,现在夜里能睡个安稳觉了。”该村小学校长代金申告诉记者“以前天寒地冻时,学生们早晚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孩子害怕,靠老师或家长接送回家,尤其是雨雪天气,天黑路滑,孩子不知道吃多少苦头,现在俺村安上路灯以后,孩子上学、起早贪黑也不害怕了。” 地处该乡西部边缘的蒋庄行政村,在推广亮化工程平安创建过程中,他们依靠群众,多渠道全方位筹资金3万余元,全村3个自然村共安装路灯99盏,使用后社会效果明显。 在农村亮化工程实施过程中,该乡的石井行政村、大李行政村、段湾行政村、均朱行政村、毛庄行政村、西郜行政村、冷庄等行政村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地将温情暖意的光明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该乡的前苗、徐集、半河、老关、胡郑五个行政村资金已经到位,正在安装,东郜、马庄、陈庄、后张、新代5个行政村没有安装路灯,正在积极筹备。地处偏远南部的新代行政村,黑河贯穿村庄将该村成为乡独有的孤村。走进群众,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心中的苦闷,一位叫代保国的村民很有自信地告诉我们:“别的村都安上了路灯,一到夜晚灯火通明,人家安稳啦,咱也不比别人低一头,装着钱串子、蹲那成弹子,安装路灯是好事,过几天俺村里也要装。” 求实创新,构建农村治安防范新机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乡在平安创建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确保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努力打造该乡平安建设的亮点。 一次投入,多年受益。通过按装路灯等防范措施,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治安的“三难问题”,实现了以路灯安装为主的物防措施和治安巡逻队有机结合,通过安装路灯,各村主街道、重点项目、要害部门晚上灯火通明,一亮一个通宵,全年天天如此。迫使侵财性犯罪分子在光明处不能作案,由日渐不再“灵验”的天天巡逻变为隔三差五定期与不定期的治安巡逻。减轻了经费报酬问题,解决了人员落实问题,解决了付出与回报、投入与利益的关系,增强了各个村防范能力。这是它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体现于治安防范工作的发展方向。 在该乡的蒋庄行政村采访时,该村理事长蒋德玉给记者算了一笔防范账,“以前俺村里主要靠人防,村里组织治安巡逻队看家护院,每班五个人,轮班倒,每人每晚5元补助费,一年下来村里就要花九千块钱,可村里的盗窃案件时有发生,后来实行了治安承包,款项也使群众多不自愿,这回乡里推广亮化工程,搞平安建设,每户只捐了6元钱,每晚一盏灯只需0.28度电,每度电按0.56元算,每晚99盏灯仅用电28度,只花费16.2元钱,一年也就是5913元,一年省下近4千元,这是一次投入,多年受益的好事,花小钱买平安,值得!” 在走访该乡石井行政村时,一位老大爷兴奋地告诉我们:“路灯亮在俺心里。如今全乡路通了、灯亮了,鸡猫狗盗不见了,百姓安全改善了,咱也没有抱怨了。” 在该乡的武店行政村,村支部书记武明峰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自从俺村里安装路灯以后,没有一家丢东西的,“亮化工程”照亮了千家万户,群众晚上也能睡安稳觉了,乡党委、政府抓工作真是抓到了点子上,群众是拍手叫好的。” 在该乡的柴庄行政村,北京务工的个体建筑老板冯祖贞、冯小自回家省亲,见到本村街道安装了路灯,心里喜不自胜,当场拿出5000元现金作为以后全村路灯的电费开支。 低投入,高收益。唱出平安和谐曲 通过此次采访,记者深深地感受到,当前,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就是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安宁,安居乐业。在该乡安装路灯的行政村,一些严重危害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案件得到遏制,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大大得到了提高,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亮化工程,解决了人民群众与治安途径问题,解决了新形势下的治安防范问题。将治安防患于未然,必须走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路子,用较少的钱为社会平安买保险,拿点钱买平安使人民群众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有效弥补了眼下警力不足问题,亮化工程是解决广大农村治安问题的新途径,是治安防范工作的长效机制。 截止目前,该乡34个行政村有24个行政村都安装了路灯,共安装路灯1426盏,占全乡行政村总数的71%。推广使用后,全乡没有一起由此而引发的信访案件,群众满意率达92%;盗抢等侵财类案件较去同比下降70%,群众安全感指数明显上升,群众主动提供破案线索或抓获现行的高出比达70%。在群众的支持下,任集乡派出所摧毁盗抢犯罪团伙5个,抓获现行命案逃犯1名,为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余万元。安装路灯为全乡治安防范开支节省34万元,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孙永健胸有成竹地告诉记者“到年底,全乡所有的行政村、85%自然村都将全部安装上路灯,再加上乡村两级的治安巡逻,会逐步实现平安任集的构想。” 点亮盏盏路灯,村民平安出行。一排排明亮的路灯既照亮了群众出行的马路,也点亮了群众心中的平安、和谐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