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河南日报》专题报道我市平安建设工作,全文如下:
让群众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
了解周口的人,提到周口,常会说“人多事稠”。何以如此?
周口,传统平原农区,人口1238万。全国人口超千万的地级市有四个,周口算一个。
既是农业大市,又是人口大市,加之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种矛盾凸显,遗留问题较多,事情自然也就多。
所以,对于周口而言,平安建设更其重要,也更其艰巨,任重而道远。
也正因如此,周口的领导干部对平安建设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去年以来,广袤的三川大地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平安周口建设在实践与探索中扎实推进。
健全矛盾化解机制,从源头防患未然
太康县马厂镇是一个拥有43个行政村、近9万居民的人口大镇,是一个回汉群众杂居的地方,也曾是一个信访量居高不下的“乱摊子”。
如今,还是这个镇,信访积案化解率、停访息诉率均达100%,赴京非访、到京郑群访为“零”,荣获全市信访先进,安全指数居全市前列。
变化源于“原点工作法”。
何谓“原点工作法”?原点发生矛盾,现场解决问题。到矛盾纠纷的原点找原因,到当事人身边去化解,做到矛盾纠纷原点发生、原点研判、原点化解。
原点在哪儿?每个村庄就是一个原点,每户人家就是一个原点。谁家有矛盾,就到谁家倾听;哪里有问题,就到哪里耐心化解。
无独有偶,与太康县的“原点工作法”相类似,淮阳县推行的“一线工作法”也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
能否做到群众诉求早知道、潜伏矛盾早发现、矛盾纠纷早处理,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市),是对一个地方执政能力的考验。
去年以来,周口市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全市各乡(镇、办)全部建成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按照“十星人民调解委员会”创建标准,对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调动民间力量,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及社会知名人士作用,配齐配强了近2万名人民调解员。
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村级坚持每周一排查,乡级坚持每半月一排查,市县两级坚持重大矛盾纠纷月报告制度。他们从创新工作方法入手,积极推行以“原点发生、原点研判、原点化解、原点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原点工作法”,和以“一线征求民意、一线排查化解、一线填单走访、一线处访代理、一线包案办理、一线研判会商”为主要内容的“一线工作法”。
无论是“原点工作法”,还是“一线工作法”,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其特点为:变被动为主动,变“上访”为“下访”,深入一线、群众参与、就地化解,化解了群众矛盾,拉近了干群关系。
去年以来,全市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1151起,化解率98%,防止民转刑案件354件,防止群体性上访309件。对25起重大决策事项进行了风险评估,评估率100%。全市没有发生突发性事件、大规模群体性案事件,特殊利益群体得到有效控制。
实施系列民生工程,让群众安居乐业又暖心
去年,周口一项被称作“群众保险,政府埋单”的稀罕事,引起了中央、省内媒体的热情关注。
这件稀罕事名为“社会治安民生保险”。其做法是,针对广大农村丢羊丢猪丢粮食等“盗抢案件”多发,群众发案不报案,报案难破案,即使破了案,丢失东西也难追偿的实际情况,由县、乡两级政府出资672万元,对农户大牲畜、粮食和农机具、电动车、房屋等实施“社会治安民生保险”。
农户出险后向当地派出所报案,派出所民警对现场进行勘查取证,经当地派出所审查立案后,10日内未能侦破,农户即可凭派出所出示的证明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
据了解,这种社会治安管理市场化的新模式,在我省尚属首例。有专家提出,这种模式发挥了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既解决了农民投保能力有限的难题,也解决了农民损失“谁来赔”的难题。
“丢了东西能赔钱,这事儿挺‘暖心’。”这事让不少受益群众很是欣慰。
“社会治安民生保险”自去年10月推行至今,全市报案1211件,结案1028件,已赔付165.6万元。
“理赔不是目的。”周口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谢海洋说,“我们意在传统治安管理之外,尝试为居民提供一种损失保障机制。
通过理赔,让群众牢固树立社会治安社会治的理念,人人心里建本治安账。”
和民生保险一样,去年以来,周口市实行的一系列民生工程,在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的同时,也让群众感到暖心,拉近了干群关系,调动起群众的社会治安社会治的意识。
实施民生服务工程,组织民警包村保平安。在全市组织开展公安干警包村入户走访活动,包村干警每半月到所包行政村走访一次,及时掌握村情民意、治安状况,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督促指导村级治安防范工作;并统一印制公安干警包村入户走访工作报告单,由所包行政村干部签署反馈意见,存档备查。一年来,全市包村干警共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245起,帮助群众解决问题4657起,化解矛盾纠纷3620起。
实施民生项目工程,加强技防体系建设。该市认真开展“视频监控建设管理年”活动,市县两级加强领导,累计投入技防建设资金5亿元,初步形成“统一网络、集中授权、分级管理”的全市视频监控管理和资源共享工作格局,县乡两级技防覆盖率达100%,村级技防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
实施民生热线工程,群众难事有人管。以市、县综治委名义印制《同心协力,共铸平安——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分发到每个家庭,宣传平安建设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努力方向,让老百姓了解相关综治工作知识,广而告之民生监督电话、执法监督电话、案件报警电话、民生保险电话,使群众有事有处找,有人问有人管。
实施民生调查工程,回访群众办实事。市县两级综治部门每半月组织政法干警对辖区发案户开展回访活动,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征求他们的建议,建立台账,实行销号制,直至问题解决,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去年,该市对30个乡(镇、办)和26个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进行了通报表扬,对20个乡(镇、办)和12个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进行了通报批评,对10个乡(镇、办)和25个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实行了挂牌整治。
创新舆情研判机制,让维稳成为工作常态
良好的体制机制是平安建设走向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根本保障。
针对周口的实际情况,该市大胆探索,在政法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中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长效工作机制,受到省委政法委、综治办的肯定。
——信访稳定舆情安全研判三级例会制度。根据村级民调信息员上报情况,乡镇(街道)周六上午、县(市区)周一上午、市本级周一下午分别由党委主要领导召集,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公检法司信安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听取上周集体访、重大矛盾隐患、重要舆情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办法,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限,督促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去年以来,仅市本级研判解决重大信访问题121起,化解重要舆情133件。
——信访积案月巡回研判督办制度。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带领市直法检公司信五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副职,每月赴各县(市、区)开展一轮信访积案巡回研判督办。采取逐案听取汇报,分析研判,明确包案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化解时限的方式,重点研判督办县级层面解决确有困难、需要提交到市级层面协调解决的复杂疑难信访积案。到期后再次到县(市、区)听取化解情况汇报,督促案结事了。先后对9个县(市、区)87起复杂疑难信访积案进行了研判督办,已经成功办结79起。各县(市、区)比照市里的做法,每月到重点乡镇(街道)开展一轮信访积案巡回研判督办。
——协调推进工作季度例会制度。在每季度第一个月上旬,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召集市直法检公司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副职,对全市政法综治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以及政法各部门存在的单靠某一个政法机关难以解决、需要市委政法委研判推进的复杂疑难案件进行分析研判,明确责任,限定时限。目前,已对27起滞留在政法机关的疑难案件研判协调后,依法进行了推动。
——集中解决超期羁押案件月例会制度。针对政法系统超期羁押案件存量多的实际情况,每月月初由市委政法委分管执法督察的副书记牵头召集市直法检公司主管副职,对跨部门、难推动的复杂案件进行分析研判、督促推动,促使其按法律程序予以推进。目前已对23起超期羁押案件进行了研判督促,按法律程序向前推动,全市政法机关做到了超期羁押案件“无存量、防增量”。
——信访情况日通报制度。市综治办、联席办、维稳办对各地各部门信访情况实行一天一通报,及时发送到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信访部门和责任单位,对重点人员、重点案件建立“四包一”台账。先后对月排名靠前的3个县在全市进行了通报批评。
——“红黄黑”档案制度。市委政法委还对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政法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的实绩、存在的问题建立了“红黄黑”档 案,对受到市以上表彰的记入红色档案,对受到市级通报批评的记入黄色档案,对受到省级以上通报批评和责任查究的记入黑色档案。
别小看这个小档案,它的“威力”大着呢!“红黄黑”档案纳入市委、市政府“四制”工作法,年度综合考评时,红色档案加分,黄色档案警示,黑色档案扣分、追责,并与干部考核奖惩使用挂钩,督促激励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扎实做好政法综治信访维稳工作。
“这些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体现的是党委政府确保一方和谐稳定的决心和信心!传导的是压力,增强的是责任,寻找的是办法,解决的是问题。”该市一位政法干部坦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