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新形势 找准着力点 探索新途径——郸城县三项措施推进平安建设
〖信息来源:admin〗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发布时间:2007-12-16 〗
“发案少、治安好、群众满意”,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硬性指标,也是开展平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以来,郸城县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力度抓打击,全力以赴促防范,深入细致搞调处,三策并举,有效维护了当地的社会治安秩序。 为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治安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郸城县紧紧抓住打击犯罪这一首要环节,结合不同时期社会治安特点,相继开展“春季严打”、“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等不同形式的专项行动。今年5月,按照市委统一部署,精心组织了“抓防范、防命案、保稳定、创平安”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成立了专项行动指挥部,县委书记刘占方亲自任指挥长。把命案和重大刑事案件作为主攻方向,组织优势警力强力攻坚。采取全民动员、多方联手,开展“三百”(进百家门、见百家人、问百家事)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公安派出所地域清、人员熟、情况明的优势,由基层民警包村,深入农村社区,组织行政村干部对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的重点区域进行排查,重点排查两劳回归人员、邻里纠纷可能激化矛盾人员、精神病人、武疯子、现行犯罪嫌疑人及负案在逃人员。由调处中心组织工商、土管、建设、民政、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大调解活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精神病人、武疯子等危险人物,由所在地基层组织,配合其家庭,严格看管,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为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治安防范问题,郸城县在大力推行治安有偿承包的同时,积极探索科技防范措施,组织政法委、综治办人员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探索加强农村治安防范的有效办法,详细查询有关科技防范资料,组织人员分赴外地考察学习,对各种技术防范设施进行分析比较,并联系保安设备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论证,确定了“警铃入户、监控上路,实施天网工程”的防范新模式。把8至10户村民编成一个联防小组,每户装一台电子联防报警器,选出一名户长,当发生警情或需要救助时,操作遥控板或直接按下报警器,联防小组内其他各户警报同时响起,并显示发生警情的户主号码,联防小组成员就能迅速集结到报警农户,共同采取救助措施。为在防范上做到内外结合,在一些交通要道和农村集市还安装了电子监控设施,对过往行人和车辆实施全天候监控,为公安机关掌握辖区内的治安状况提供了条件。电子联防与治安有偿承包共同构成了无缝覆盖的治安防控网,破解了当前形势下农村治安防范的难题,打破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联防小组各农户之间建起了新形的合作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推动了平安建设进程。 超前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就能有效避免民转刑事案件,为此,郸城县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设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举措。认真落实“四前”工作措施,即: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在全县构建一个横向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纵向深入到农户家庭的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首先,创新“一、二、三、四、五”工作模式。即县、乡(镇)均建一个矛盾纠纷调处专门机构;健全完善运行、考核两个机制;全面架构上下联动、部门联手、信息联通的三联态势;严格履行有来必受、有受必理、有理必果、有果必公的四有承诺;充分发挥接访受理、分流督办、业务指导、法律服务、考核奖惩的五项功能。其次,完善五级调处网络。县、乡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和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分别调处辖区内重大矛盾纠纷,化解不安定因素,指导、督查行政村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调处中心对矛盾纠纷的排查、接访、调解实行“一张车票乘到底”,对牵涉多个部门的疑难矛盾纠纷,由调处中心协调有关部门共同调解;行政村健全调委会,负责调解本行政村范围内的各类民间纠纷。自然村设立调解员,结合警铃入户科技防范,每个联防小组推选出一名联防联调户长,作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员,做到矛盾纠纷随时发现、随时化解,为全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装上了“千里眼”。第三,赋予调处中心权力。一是调处调度权,县、乡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在接访后,根据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有权调动有关职能部门归口调处;二是调处分流指派权,对有关单位下达分流调处通知书,将受理登记后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分流或处理;三是调处督办权。县、乡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有权督查督办分流指派到相应部门(单位)的矛盾纠纷案件,要求其限期办理和报告。四是调处“一票否决”建议权。对单位领导不重视、措施落实不到位或以各种理由推诿、扯皮、敷衍调处,导致矛盾激化、恶化或酿成严重后果的,有权向县综治委提出“一票否决”建议。经过灵活、主动、积极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走出了过去“小矛盾无人管,大矛盾管不了”、“相互推诿、扯皮,问题越拖越大”困境,大量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有效促进了平安建设和社会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