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社区顾名思义位于项城市水寨办事处西部,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西郊社区已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从辖区上看,西郊社区从过去的3个生产队1300人发展到现在的辖区人口4000人;从居民构成看,有原住居民、企业职工、机关人员和进城经商务工人员;从民族构成看,有回族、汉族,其中回族人口1200余人,是典型的回汉族杂居村。鉴于西郊社区的区情,如何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科学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几年来,该社区在水寨办事处和民族宗教局的指导帮助下,理出一条“发展方式求转变、社会管理求创新、民族团结求和谐、文化引领求繁荣”的整体工作思路,取得了显著效果。2011年,西郊社区党支部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支部”、周口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其主要做法是:
强化一个宣传,突出“广”字 坚持平时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围绕中心工作抓宣传、围绕节日庆典抓宣传、围绕群众关注点抓宣传,突出重点,突出层次,突出广泛性,讲究实效性。譬如围绕“三城联创”工作抓宣传,提高居民的城市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围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抓宣传,提高居民对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知晓度。通过广泛宣传,最大限度地凝聚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在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力、信仰上尊重。 建设一支队伍,突出“管”字 成立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促进会,吸收素质高、威信高、水平高的老干部、民族企业家、阿訇、社首等进入班子,建制度,选载体,搭平台,明任务,定职责,明确规定民促会职责就是协助党和政府“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科学发展”,形成“社区领导、协会负责、居民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机制,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民促会定期集中学习,定期分析研判情况,定期向民族宗教部门汇报工作,对于出现的矛盾纠纷及早处理、快速化解,没有发生过上访事件。民促会成员马明兰70多岁了,仍然奔波于大街小巷,哪里有矛盾、谁家有困难,她都耐心细致做工作,千方百计解人忧,被大家称为党和政府“守护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 把握一个理念,突出“实”字 西郊社区过去是农业队。改革开放后,居民由村民变市民、由农民变工人或商人,身份的转换给西郊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切实为民”成为西郊社区成员的共识。只要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就拥护,只要群众拥护就能激发活力,只要有活力社会就和谐稳定。几年来,西郊社区一是安排居民就业再就业;二是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申请安排低保户70户;三是集资近50万元硬化道路;四是为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0元生活费,真正让居民得实惠。 形成一个产业,突出“特”字 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优势,弘扬清真饮食文化,打造清真食品品牌。辖区内设立了清真食品一条街,规范了清真食品市场,设有德银饭店、府源食府、西城食府三大清真餐饮店。其中,德银饭店、府源食府被评为河南省清真餐饮名店,各种清真摊点达几十家。另外,莲花瑞祥清真调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清真鸡精被评为河南省名优产品,民族企业每年为国家纳税达800多万元。 发展一个文化,突出“引”字 西郊社区的回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有狮子、武术等。为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强身健体,由社区牵头组织民族企业家、项城市人大常委李宗杰投资近20万元,成立了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排练濒临失传的“文狮子”和“狮子大战鼓”(精心制作的大战鼓直径3.2米,被称为中国第一鼓)及“心意六合拳”,为闲暇之余的居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受群众的一致好评。(作者为项城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宗教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