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辛弃疾的中秋赏月词(爱国文化稿件) 刘忠全 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所填词牌《踏莎行》的一首中秋赏月词(上下两阙,共五十八字)。他散文入词,语言通俗简练,明白如话。这里借佳节中秋和圆圆的月亮,用楚国诗人宋玉在《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典故,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景真,情深,确是一首好词。 你看他好象是信笔写来,自然谈吐,细流潺潺,先乐后悲,以乐衬悲,借宋玉之悲秋表达自己的忧国。上阙说,中秋圆月高悬,登楼台赏月,秋天花香充满庭院屋宇,人们都喜洋洋、笑吟吟地来来去去。可是,他又笔锋突转,忽然问道,在这佳节美景之中,岂有谁在秋到之时反而感到凄凉的吗?回答是有的,宋玉当年就是在这个时候如此悲秋的啊!下阙说,本来,在这中秋之夜,随意弄上几样菜,喝上几杯酒,趁着光洁的月色唱唱歌,跳跳舞,这多快活,多自在,还有什么可以使他这么悲伤的呢?然而,仔细一思量,宋玉倒也悲得其时,因为中秋过时,九九重阳又快来了,那时多风多雨,树木就要凋零而使自然界显得一片萧瑟了啊!这隐喻着辛弃疾对当时在金兵侵略之下国家垂危的深切忧虑。花香月圆,他更不能不悲,不能不忧! 此诗写于“庚戌”即公元一一九0年中秋节的第二个夜晚(二夕)。辛弃疾时年五十岁,正被迫隐居于江西上饶北灵山下带糊,篆冈是一个小山坡,这种隐居生活,对辛弃疾这样一个爱国志士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他能文又能武,年轻的时候就率领了两千人马参加本地山东耿京的抗金武装,还曾带轻骑五十冲入金营,把出卖耿京的叛徒张安国活捉了来,并率军南渡,坚欲抗金到底。“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这就是他自绘的当年气概。不幸的是朝廷苟安,投降派主政,使他杀敌无门,连地方官也做不安稳,被罢了官,最后不得不退居带湖。但是,“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他是到死也想亲手驱逐外敌、统一祖国的。非不为,乃受阻挠而不能为也。中秋景色这样美,更勾起了他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即景生情,追昔抚今,他就这样唱了出来。 通联:河南省西华县委政法委 邮编:466600 手机:13592264039 |